说到厦门,必会想到鼓浪屿、金门岛、厦门大学。地处闽东南的厦门除了是最早的一批经济特区外,还是离台湾最接近的城市。自然环境、民俗民风以及发达的旅游业,造就出厦门悠闲的慢节奏生活。
我们常说的厦门指的是一个巨大的厦门本岛,它与大陆隔着一道海峡。过去进出厦门本岛有一条海堤,公铁两用,火车与汽车齐头并进,俩紧挨着,看着颇为刺激。后来随着福厦高铁的开通,新的鹰厦线跨海铁路桥投入使用,海堤也弃用,现在正在改建为地铁。
鹰厦线的终点是厦门站。但其实厦门站以南南,铁路仍继续延伸到海边终点和平码头。这是一条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战备线路,全长4.5公里。当时是为了运送对台炮战的军用物资及城建建筑材料而修建。
其实关于这一段鹰厦铁路的记载可谓少之又少,在沈卫平先生所写的《炮击金门》一文中提到,1958年,海军急需从上海锚地运送12条鱼雷快艇到厦门,但由于水路航线已被封锁,最后决定采取火车运输。要在线路半径这么小的鹰厦线上运送20米长的鱼雷快艇,大家最后想到的办法是用三辆平板车运送2艘快艇,船首相对布置摆放。而厦门则在和平码头修建了250米长的双线铁路,使铁路可以直达岸边,利于快艇下水。
可惜铁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废弃,并逐渐埋没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高楼当中。铁路基本呈南北走向,经过厦门多个风景区和厦港老城区。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期荒置的老铁路逐渐被野草覆盖,一些护坡、排水设施严重损毁,逐渐成为了厦门的治安死角。
或许是得益于这条线路所途径线路地形的复杂,以及厦门的决策,这条铁路并没有以拆除作为终结。2010年10月,经过调研后,厦门市决定利用这段铁路建设休闲走廊,改造成一条全国特有的带状铁路文化公园,以表现厦门老岛、老铁路“城市历史文化型绿道”为规划理念,整体的设计规划也参照了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
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环绕城市,总长度33公里,于1957年至1985年建成,其前身是二战时期的隔离铁丝网带。绿道沿途穿越城区及城市周边的牧场和森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整环绕城市的绿道。这与厦门的情况很相似,呈带状分布、穿越城区、连接城市的各个区域。
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实现了与不同城市功能区、城市活动和城市场所的结合。绿道周边的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高密度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学校、商业设施、博物馆、墓地、城市道路以及动物园、综合性公园等,并于与7条主干道交会。厦门铁路公园所处4.5公里的鹰厦铁路,穿越了厦门的核心老城区,铁路保留了厦门本地人对厦门最早的记忆,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时串联起了多个住宅区、市政公园、商业区、旅游区。
在厦门,设计师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保留鹰厦铁路的原有特点,将整个带状的区域设计为自行车与漫步的场地,并利用空旷场地设计成景观节点,提供休息平台。原有的铁轨没有拆除,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改造,或是填平变成慢跑道,或是在一旁搭建新的栈道,同时沿途两侧增加各种的绿化。整体绿化也避免了过度的商业气氛,尽可能保持老铁路自然的绿化、生态,在原有植被上补种三角梅等特色植物,使其成为一条穿梭于现代都市中的天然绿色走廊。而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也有相似的设计,由小径及其两侧的绿色缓冲带组成。小径路面宽4米,以渗水性强的砂砾铺装路面,主要为步行者及自行车使用者服务。小径两侧各有宽8米的绿色区域,并且每侧都配置有单排行道树。
厦门铁路公园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施,如小卖部、小月台、雕塑、路灯、木栈道等等。
2011年8月1日。厦门铁路文化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公园的设计以文化为主题,整条线路划分为四个相互协调又各具特点的功能区:铁路文化区、风情体验区、民情生活区和都市休闲区。这几年来通过文艺青年们的口口相传,这里迅速成为了厦门旅游的新景点。
许多人逛铁路公园,都喜欢从厦门站南面的金榜路道口开始。
站在道口往北看能清晰地看到百米开外的厦门站站台。2013年时,厦门车站的扩建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的候车室、站台雨棚正在搭建,部分已具规模。2015年春运前,老站房已经拆除重建,新站房拔地而起。
道口的另一侧则是厦门折返段,抵达厦门站的火车头,将进入这里进行休整。折返段仍是“半开放式”管理。在这里,普通市民可以近距离观看甚至触摸机车的每一个细节,有的爸爸妈妈还带着小孩来这里和火车合影。傍晚下班时分,不少居民直接从道口进入,踩着属于铁路公园的那段废弃铁路,慢慢走回家,这段铁路与折返段的正线只相隔数米。孩子牵着妈妈的手,调皮地在铁轨上走着平衡木。刚刚出库的机车就在身旁不远处擦过,火车司机紧张地轻轻地鸣了一下笛,生怕撞到了顾着回家的人们,但大家也没有刻意地抬头张望,继续走着那段废弃的铁路,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这段与折返段并行的线路一直跨过文曾路立交桥,到文屏路道口处分离。
此时我们才真正进入铁路公园长约850米的“铁路文化区”,该区提取了铁路文化元素,以枕木为主要的雕塑元素,采用了闽南红砖嵌入枕木间作为步行道,但保留了两根铁轨和枕木。线路依山而走,沿途都是浓密的绿色植物,种植了三角梅、芦苇、迎春和爬墙虎等植物进行美化。
拐个弯后,景观更是豁然开朗,这里是万寿北路道口,这里有一个大型的铁路宿舍区。因此道口两侧平整出了几块较宽敞的空地,并修建了座椅和棋盘等设施,成为了不少老人和孩子休闲玩乐的场所。
继续往南步行,便进入了厦门铁路公园的精华,位于厦门一中与虎园路万石山植物园之间的民情生活区。民情生活区长约1040米,也是公园的示范段。由于这段的枕木保存相对较好,因此在铁轨的两侧设置了木栈道,并修建了月台作为休息平台。另外在万寿小区旁还利用废旧的铁路机车改造为具有历史风情的服务设置。
这段路两旁种满了厦门市的市花三角梅,有的长在路旁的矮灌木丛中;有的长在高耸的挡土墙上,像瀑布一样垂下生长,一直延伸到你的手边;还有一棵最调皮的,枝叶已经长到了铁路中央,形成了一个小隧道。三角梅盛开的时候,铁路两旁映入眼帘的都是红色的花海,有的色深、有的色浅,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而此处的碎石路基被保留了下来,不少人可以放心地坐在铁路上慢慢拍照留影。
穿过虎园路道口后,与厦门植物园擦身而过,便进入长697米的风情体验区。由于这里与交通繁忙的虎园路交会,铁路就像有轨电车一样与马路融合在一起,随地势左拐下坡后铁轨再次独立向南延伸,此时便进入了鸿山隧道。隧道已被整修一番,道床铺上了平整的地板,仅露出两根铁轨。
隧道里建成了一个铁路历史展览馆,里面展出了各种关于鹰厦铁路建设的历史资料、雕塑和图片,还有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的前世今生、历史照片、建设过程等等。
走出鸿山隧道后不远,便进入了处于厦门老区思明南路的都市休闲区。这里还保留着一片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但有很多老房子在旧城改造工程中被拆除,老厦门已经看不出来了。
铁路也开始沿着一些老平房前行,部分房子也改成了小资餐馆、做起了游客生意。再往前走一会,就到海边了,也意味着走到了铁路的终点,这里已经没有了过去任何一丝痕迹。铁路的终结处是一个小公园,高耸的大树整齐地排列在铁轨两旁,树梢形成的圆拱通道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让大家忆起这里曾经的历史。沿途也种植了许多三角梅、火焰木、洋金凤等植物进行点缀。
全国各地都有着像厦门这样的废弃铁路,大多都被荒废,接着被沿线居民霸占开荒种菜,又或者是拆除改为马路。与此同时,各城市都在新建一些公园,但经常缺乏一个既能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的建设主体。厦门就成功地抓住了对旧铁路的改造,构建了一条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绿道,既串联了许多景点,服务了周边居民、提升了旅游开发价值,又改善了原有铁路沿线片区居民出行难的矛盾,提高了交通通达性、便捷性。
这一段长4.5公里的鹰厦铁路,在过去连接着相隔远方的人们,现在不仅成为了城市内部小循环的脉络,还是沿线人文生活的联系纽带,这条铁路还在发挥着它的余热。
(本文于2015年4月10日进行第一次资料补充)
很难的和谐的一幕啊。第一次去时还担心被哄走,后来发现多虑了。
是啊。南局真的管得挺松的。
就是出事了谁来担责任?
和谐
可惜珠海一点铁路文化都没有,硬要说的话只有一条市区新修的窄轨的有轨电车
和谐
是啊,可惜我们南局没有
今天才走完一次,然后就看到这篇文章了!感觉许多地方都要学习一个!
谢谢
西安也有,不过就一小段
人家对于火车根本不稀罕,不像我这个小城市,一天见不到几辆车……
的确,不过上海(我在上海)高铁多,货列也多。好像还没听说过什么“火车公园”
我们这连废弃支线都没有
我南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