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Z125Z型准高速一等双层软座客车,是南京浦镇车辆厂为广深准高速铁路研发的我国第一款准高速双层客车,最高运行速度160km/h,定员92-108人。
研制背景
作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0年3月,铁道部决定以广深铁路作为既有线提速试点,开行160km/h旅客列车。1990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铁道部及广东省委部门在广州通过了广深准高速铁路的研究论证。与此同时,铁道部安排各单位开始研制提速用的机车与车辆,其中准高速客车的研制由长春客车厂、四方机车车辆厂和南京浦镇车辆厂负责。
南京浦镇车辆厂负责准高速双层客车的研制,首辆车于1993年7月19日下线。同年8月8日至18日,在铁道部科技司组织下前往北京环形铁道进行性能测试。牵引机车为DF9-0002机车,参试车辆有长客厂二等座车1辆,四方厂二等座车1辆、发电车1辆,铺镇厂一等双层座车2辆(其中1辆为隔离车)。主要测试了静置空调性能试验,测定了各车的降温速率、车内微风速、车内纵向送风均匀性、垂直方向风速场、车内外压差、空调机组输入功率、车内噪声值等。
1994年3月至6月,DF11型内燃机车牵引准高速单层软座客车、双层软座客车,在北京环形铁道进行最高速度180km/h综合性运行试验,其中包括起动加速试验、紧急制动试验、电子防滑器功能试验、安全评估试验等。
1994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举行通车典礼,翌日正式运营时首先承担运营任务的列车为准高速双层空调客车“钟山号”。由双层软座车、双层软座包厢车、双层软座行李合造车、双层餐车4款车厢共11辆车组成,列车总定员1082人。
1997年1月10日,铁道部组织的北京环行线综合试验中,SS8机车牵引SRZ25Z等客车,最高时速达到212.6km/h,是当时中国国内铁路客车的最高速度纪录。
第一批SRZ125Z型客车在1992-1994年生产了17辆,除广深线首发列车11节车厢外,浦镇厂还生产了6辆备用准高速双层客车,包括双层软座车3辆、双层软座包厢车、双层软座行李合造车、双层餐车各1辆。1996年,浦镇厂为广深铁路、上海铁路局生产了第二批双层软座一等客车。
车辆介绍
SRZ125Z型准高速双层一等软座客车分为双层软座车和双层包厢式软座车,定员分别为108人和92人。车辆全长25500mm,宽3104mm,高4750mm,车底下表面距离轨面高度250mm。上层客室净空2020mm,下层客室净空2030mm。
客车车体为鱼腹形无中梁整体承载薄壁简形结构,装用了少磨耗、低噪音的橡胶风挡。采用了15号高强度车钩、G1型大容量缓冲器。同时通过采取了各种减重措施,比普通双层客车减重约3t。车底架钢结构由原来的波纹地板加包板的夹心结构改为框架板式结构,避免了易积水、腐蚀的问题,提高了车辆寿命。
客车内部为少木或无木结构, 广泛采用聚醋玻璃钢、喷塑铝板、铝型材等材料,减轻客车自重,且提高了客车的防火安全性能。车端顶部装有2台40kW的集中单元式空调机组。空调为冷暖空调,并采用大风道通风。在中层总送风道内设上、下层风量分配阀,可调节上下两层的风量分配。回风口设在车两端中层顶板上。
车厢两端车顶各设一个不锈钢上水箱,水箱总容量600L。车厢一位端电茶炉室内装有自动控制电茶炉和小洗池,二位端设两个厕所和一个洗面室,厕所分设蹲式和坐式不锈钢便器,采用水封式,有效地阻止高速行驶时车外噪声和灰尘进入车内。
客车采用209HS型转向架,该转向架是在209PK型转向架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的,最高速度160km/h,最高试验速度212.6km/h。主要特点有:轴箱定位改为无磨耗的III型橡胶堆定位器,吊杆加长。采用无磨耗的碗形橡胶堆关节,采用旁承支重。同时还采取了取消空气弹簧阻尼孔、加装二系垂向减振器、减小一系轴箱弹簧刚度、加装一系垂同减振器以及增加轴箱弹簧垫的柔性等措施。起到抑制轮对的蛇行运动,降低车辆的自振频率, 减少转同架与车体的振动耦合的作用。
客车装有两套104型自动电空制动机,以及MGS1.20型防滑器,列车在160km/h时的紧急制动距离小于1400m。2008年8月31日起,SRZ125Z客车最高速度改为140km/h。
客车采用发电车集中供电,采用交流三相四线制,两路供电,供电电压AC380V/220V、50Hz。线路分两路主干线贯穿全车。主干线放置于车体两侧的钢制线槽内。车内各干线均安装在车顶的铝型材线槽内。
双层一等软座车(第一批版本)
普通双层一等软座客车,定员108人。车厢两端为中层,设置有客车门,中间区域为上下两层。一位端设有通过台、配电室、电茶炉室、乘务员室和贮藏室,二位端设有通过台、两个厕所、洗面室和卫生洁具柜,中部上、下层为客室。上层座椅采用2+2式面对面布局,楼梯口各为两个单人座位。下层均为2+2式面对面布局座椅。中层两端各设有一对2人座椅。上下客室均采用了整体独立灯罩灯带,并设置行李架,车内两端装有信息屏。
双层一等软座车(第二批版本)
2006年生产的第二批车型,座位改为背靠可躺式座椅,座椅布局改为单向布置。并采用铝合金格栅行李架、塞拉门、进口空调机组。
双层一等软座包厢车
双层包厢一等软座车,定员92人,车厢两端中层和下层客室布置与普通双层一等软座车相同,但上层改为设有2人包房和4人包房各6间,平面布局为2+1形式。包房座椅上方间壁处装有行李架,行李架下方设阅读灯, 窗台下设小茶桌,走廊间壁和包房门右铝材和厚玻璃组合制成。包房顶板上装有日光灯和铝格栅送风口。
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