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二毛
在甘肃,每天下午有一趟编组只有个位数的绿皮慢车从白银西站出发,开往一个叫做长征的地方,长征站坐落在一条低调而又朴实的铁路线上——红会铁路。
红会铁路,由狄白支线(狄家白至白银,长7公里)和白宝支线(白银至宝积山,长106公里)组成,总长度113公里。其中狄白支线是为了接通白银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而建的;白宝支线是为了开发宝积山、龙凤山等煤矿而建。
始建于1958年的她,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中间几经停建,最终于1971年底通车至长征,1974年通车至红会。线路由包兰线上的白银西站引出,经原狄白支线东行,在靖远西北的石板沟以350.28米长的公铁两用桥跨越黄河而至靖远。在靖远转向东北,到白银市平川区的长征,再延伸到终点红会四矿。线路所经山岳、丘陵、河谷和平原,多为黄土地带,具有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的风情。
红会铁路所经过的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平均年降水量244毫米,平均年蒸发了却达到了1888毫米。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枯黄的土地和深蓝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数不完的山峦,看不尽的苍穹,没有一棵树,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扑面而来,整个世界,只有狂风呼啸和黄沙漫天。
而就是这样的恶劣环境,却是顽强的骆驼草生长的地方。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草——这片土地上当仁不让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草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有了骆驼草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草脚下的沙土,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骆驼刺终究占据整座山,一眼望去,山上骆驼草,密密麻麻,是大自然的奇观!
在只有骆驼草的山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洞,天气稍微暖和,就能够看见有许多“土生土长”的小蜥蜴从洞口进进出出窜来窜去,但凡周围有动静,要么装死不动,要么迅速钻进旁边的缝儿里。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过了惊蛰,他们的天敌可就醒来啦!
起起伏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骆驼草,高高低低的丹霞地貌,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荒凉。风沙的侵蚀,烈日的炙烤,严寒的拷打,红会铁路依然健硕地活着,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肩负着她的使命,而这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
在红会铁路吴家川至靖远黄河铁桥区间,有一条公路与铁路“结伴而行”,这就是靖远曾经的交通要道207省道。一直以来这条公路是连接靖远与会宁的重要通道,由于年久失修以及重车的长期碾压,路况每况愈下。2012年12月改道工程结束,新省道207靖远黄河大桥至吴家川二级公路竣工通车,同时这一段伴随铁路而行的旧路也就被缘化。如今只有稀稀拉拉的农用车辆和寥寥无几的私家车,在这支离破碎的路面上颠簸通行。夕阳下的里程碑略显沧桑,只有这条铁路依然伴随其左右。
都说瑞雪兆丰年,2017年新年这突如其来的降雪让人措手不及,而此时三百里之外的兰州却是晴空万里。西北的天气,有时候就是这般任性,早上多云,上午晴天,中午小雪,下午晴天,傍晚沙尘,而这诸多的天气状况被天气预报轻描淡写地以“多云”俩字一笔概括。呼啸而来的西北狂风和接踵而至的鹅毛大雪让这条铁路瞬间笼罩在一片肃穆、萧瑟的氛围中。
在南山尾村东口,从白银西开往长征的7515次列车通过前的一刻钟,雪进一步加大,仅仅分钟的时间,远处的山、近处的田地完全披上了雪白的外衣。黄土地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此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雪越下越大,能见度也每况愈下,7515次列车毫无意外地晚点五分钟通过,这趟车的本务在使用多年DF8B型内燃机车后破天荒的回到DF4B时代。雪中的“西瓜”好似茫茫雪原中一抹灵动的绿色,我心中激动得些许颤抖。山顶的风异常狂野,万籁俱寂的世界却不停地被狂风呼啸扰乱。尽管烈日炙烤,也无法阻挡大风的冰凉。此时机车里的师傅们不约而同地向我张望:这浑身雪白的小伙在做什么呢?
几分钟后,一列在吴家川待避的货列驶来,DF8B机车前脸已经有了积雪。此时,只有她的柴油机声音才能穿透这西北的狂风呼啸!若是回到刚开通时的那会儿,还能看到蒸汽机车的身影。
在武家大川区间,这里有红会线上经典的一处S弯,顺势而下的铁路线在两旁的农田中显得异常突兀。由于铁路主要负责煤炭外运,因此前往白银方向的上行货运量,是下行货运量的好几倍,所以空载的下行货列编组可以达到50节以上。
从刘川到靖远,还有一条与铁路相伴而行的灌溉工程——刘川电灌工程,该工程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设,总长度有75.4km,设计有总干渠1条,干渠2条,沿途设计了13级泵站提水,当时灌区受益人口达到了4万多人。在红会铁路的北侧,不时能看到淡蓝色的泵站,也有在山间穿行的渡槽,它们为靖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蓝天下,黄土地上,一抹蓝色的泵站,苍劲而又荒凉。
为了结合铁路北侧的渡槽,我试探着上了南侧的山,说也凑巧,爬到一半就见远处DF8B拉着袖珍编组过来了,情急之下一咬牙一跺脚手脚并用地爬了上去,还好,没让我失望!
来到石板沟二号桥,红会铁路横跨过曾经的207省道,公路旁边有一条小溪,两两交错画面感十足。情急之下在路边找了几块大卵石扔进小溪流便蹑手蹑脚地淌过,碎石嶙峋的山体,琳琅满目的石块,终究爬了上去。铁路、公路、山峦、溪流,此刻相互交融,甚是美好!
在这里,即使相近的山体,构造也不尽相同。铁路北侧的这座山体下面是红土,中间是乱石,上面是黄土,从S形缓上,到手脚并用,再到沿山脊直上,根据不同地貌切换着各种攀爬模式,甚是有趣。到顶后能够看见2个S形弯道构成汉字难以描述的形状,一并收入眼底。北侧的山峦,南侧的农田,一切显得那么相得益彰、理所当然。
经过了数十年的运行,不少的小站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相继停用,小站的撤销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它们也为红会线作了贡献。石板沟车站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选址在一处荒无人烟、交通闭塞的山沟深处,方圆几里之内没有一户人家,就连与之相伴的公路,也隔着一条小河沟难以直接到达。当时的车站工作人员,就是在这地方坚守着站完最后一岗。近年来随着新路建成和老路的年久失修,这条伴随着铁路的老省道已经几近荒废,唯有一旁的红会线依然老当益壮。老站房的废墟,废墟中的枯树,枯树旁的站台,一切都显得那么颓败,现实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路上,伴随的是衰亡和取缔。谁知道你的过去,也许只有这两旁的大山和残留的道床吧。
每看着一趟车通过,都感慨万千,只可惜如今再也听不见“石板沟车站XXXXX次列车两道通过”的呼喊,骆驼草依然枯了又绿,而你,却不再。
在被黄土包裹着的山间蜿蜒十五公里后,铁路四周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许多,过了二号泵站,农田和农户逐渐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去,已经能够感受到城市文明的气息。靖远位于甘肃省东部,黄河上游,自古以来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具有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地势呈西高东低,而靖远县城正好是位于一块黄河冲积平原。红会铁路正是从这座西北小城穿城而过。
在进入靖远县城之前,红会铁路会有一个“几”字形的连续大弯道,在“几”字弯道内侧,是巨大的一片农田,而农田与铁路的交界处则是一排整齐排列的小柏树,放眼望去,弯道的外侧还有一片浓密的胡杨林。
“几”字形大弯道往南两公里,就到了红会线最为人所熟知的地方——靖远黄河大桥。
这是一座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平列式公铁两用桥。共7孔,1跨32米,3跨64米,为栓焊连续工字钢桁梁,另有3跨31.7米,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铁路桥为轴心,两侧公路桥并列于钢桁梁托架上。
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两侧的公路已经禁止机动车通行,桥头还立着禁止拍照的指示牌。由于两侧的公路高出铁路不少,所以火车行驶在桥上的拍摄也并不理想。
靖远是甘肃省拥有黄河流程最长的县份,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的说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这里成为历史上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水养育了原本贫瘠的靖远大地,使其变得日益富饶美丽。而且由于这里是黄河水流过的土地,大自然赋予它神奇的天质,以及数千年来人们的劳动创造,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改变的巧妙结合,使其形成了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
雄伟的黄土高原,给予靖远雄浑的地域特征,浑浊的黄河水,滋养了一方神奇的土地。悠久厚重的黄河文明的祭奠,赋予靖远更多的内涵,昔日的“塞上小江南”,如今的“黄河明珠”。
靖远县城南侧,有一座乌兰山,乌兰山又名南山。今天的乌兰山,同过去一样,犹如天然屏障,守护者这座古老的县城。“白云深处见岧峣,耸翠嵯峨万仞高”正是对乌兰山的描述。
与兰州的干净整洁不同,西北中小城市的容貌充满着粗犷与狂野。一阵风吹过,天空中瞬间便是黄沙漫布。
出了靖远县城往东,铁路四周的山逐渐远离视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村庄,有时候真有种置身于河套的错觉。在这块平原的南部边缘,有一个东湾站,车站东侧引出一条专用线,而红会线出站后以14.9‰的大坡,蜿蜒向西,进入白银平川区。
红会铁路虽然经过了山区,但是却极少有隧道,在白银西至长征间只有唯一的一个一号隧道——东湾隧道,这座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工程,自然少不了红色的印记。
过了一号隧道,眼前的场景瞬间由平原切换回黄土地貌,不过这一段却很有特色,远处是连绵起伏密密麻麻长满骆驼草的山峦,近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千沟万壑,而另外一侧却是有着丹霞地貌的山体,在夕阳下显得异常鲜红。列车在接二连三的弯道中“吃力”地咆哮着,行驶两公里之后,周围地势再度变得平坦,视野也逐渐开阔,连续的S弯道比之前平缓不少,可是殊不知,这却是红会线上坡度最大最集中的区域。
细看铁路旁的标识,都是17‰,16‰,15‰的大坡道,而这之后就进入了平坦开阔的平川区。
进入平川区,就不得不提起她的火车站——长征站。长征站建于1972年,是一个并不起眼的以煤炭运输为主的铁路支线二等小站。而过去的45年间,从兰州、银川等地开往长征站的所有列车均做到了安全运行。
顾名思义,这座车站的名字注定有着一段红色的记忆。说起当年车站命名的由来,与红军长征及胜利会师这段历史分不开。1936年在平川地区曾经有过著名的“打拉池会师”,红军在打拉池地区活动的时间长达48天,因为有红军活动的足迹,当地人民群众饮水思源、缅怀先烈,将本地的车站命名为长征车站。当年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宁夏以后,断断续续在甘肃的打拉池、界石铺、会宁和宁夏的将台堡等8个地方实现过7次大大小小的会师,为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涉足于此的长征车站,最初是为了服务甘肃省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靖远矿务局而建设的。半个世纪以来,当地大量优质的煤炭资源经兰州铁路局各枢纽车站转运,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
西北大地上一条朴实的铁路,默默无言的奉献了半个世纪,谁也无法说清道明她的坚守与付出。而今的长征、红会、靖远、白银,就像当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会师,像一条红飘带一样飘扬在西北大地。夕阳下,内燃机车一声鸣笛,咆哮在山谷的柴油机声不断回荡,这是对红会铁路最好的赞美。
西北偏北,把红会灌醉!
膜拜毛大神
真!
西北的风光真是无限凄美
大师之作!
好美!西北就是漂亮!
陕西都没这么荒凉黄土
我就是长征长大的孩子 跟随父母 从窑街铁运处到 长征 谢谢你让我再看一眼
长征长大的孩子加一,从小喜欢跑到车站里看车,记得那时候管理没有这么严格,遇到友好的大车,还能爬到机车驾驶室去,有的大车还会给你讲讲跑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