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一早,我们从大阪前往京都。
两座城市相距很近,就像广州与佛山、北京与天津的关系。铁路的选择也是非常地多,在这里充分体现了日本铁路的竞争关系。京都与大阪间,有东海道新干线、JR东海道本线、阪急电铁京都本线,还有京阪电铁,四条线路走向不同,服务人群也不尽一样。我从大阪的难波前往京都的深草站,因此选择了京阪本线。
京阪本线起点为大阪的淀屋桥站,终点是京都的三条站。为全复线、部分四线的准轨线路,全长49.3公里,最高速度为110km/h。一共设有40个车站,部分为地下站。同时还有鸭东线、宇治线、交野线、中之岛线与京阪本线相连,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京阪线网络。而各车站也可以与各市的地铁、JR线等进行换乘。
京阪本线的运营模式可以说是高效、快捷的,国内的城际线路的运行完全可以借鉴。收费方式和地铁一样,按区间长短收费,但区间里开行着各种等级的列车。包括有站站停的普通列车,停14站的快速急行列车、只12站的特急列车等。在四线区间里,高级别的列车可以在高速线上运行,实现对低等级列车的超越。每个等级的列车车身对应一种颜色,例如特急为深红,快速急行为蓝色,普通为绿色,这样乘客可以仅凭颜色就能简单区分到达列车的种类。
停站最少的特急列车,从淀屋桥站至出町柳站区间只需54分钟,快速急行列车约66分钟,普通列车约96分钟。
像我这次从天满桥至深草站,我先在天满桥站等待一趟特急列车,然后乘坐到丹波桥站后在同站台换乘普通列车抵达深草,这样比直接乘坐站站停的普通列车要快,全程只需约40分钟,不比新干线慢太多,但只需要390日元。
在这里介绍一下日本站台上的时刻表,日本的时刻表设计一目了然,一天24小时被分为每小时一行,每行再以分钟、颜色、符号来表示每趟车的时刻、性质。同时时刻表还分为周一至五工作日、周六周日休息日两种。举例说明,图上左侧的工作日时刻表,8点01分、14分、21分、32分、42分、52分标以红色,代表这个时刻会有特急列车停站。
特急列车采用的是京阪8000系电车,全车8辆编组,其中1节为双层车厢,由川崎重工生产,设计速度120km/h,运行速度为110km/h。列车外观以红黄为主色,内部座椅则以黑色为主色,再搭配深红色的皮质枕巾,显得十分高档。
担任快速急行列车的是京阪3000系电车。全车也是8编组,最高运行速度110km/h。列车在2008年开始生产,2009年获得“好设计”奖。3000系电车车身上半部分为优雅的普蓝色,下半部分为白色,中间由一条银色腰带串起。
同时京阪本线还有绿色的2200系、7000系列车,它们担任各个速度等级的列车。
京都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部,于公元794年起被定为日本首都,当时叫“平安京”,受中国的影响,平安京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洛阳、长安来设计建设,它四周被山所围,东临鸭川,西有桂川逶迤向南流过,内部模仿长安设计成长方形。在日本把首都称为“京都”,后来经过多次改名,最后京都便成为这座城市的固有名字。
现在京都是日本的第七大城市,相比高楼林立的东京,京都处处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
其中清水寺是必去的景点。我们坐地铁抵达山脚,沿着山路缓慢前行,路边都是充满着日本风格的民居平房,每个房子门前都有精致的布置,透过门前的小装饰能看出主人的喜好,有的放着一排陶瓷小狗玩偶,有的则种满了小盆栽,各家门前的小路也是洁净如新。
清水寺建于公元798年,由延镇上人所建造,主要供奉千手观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后来曾多次遭大火焚毁,现在看到的建筑是1633年由德川家光按照原来的建筑手法重建的。清水寺与金阁寺,二条城并列为京都三大名胜。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顺着奥院的石阶而下便是音羽瀑布,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健康、智慧,被视为具有神奇力量。
清水寺为栋梁结构式寺院。正殿宽19米,进深16米,大殿前为悬空的“舞台”,由139根高数十米的大圆木支撑,圆木直接耸立于陡峭的悬崖上。
第二天,要去京都的嵯峨野看一看,因为这里有特别的山区观光铁路,可惜的是,冬天火车不开放,每年只有在3月至12月运行,人们可以坐在开放式的车厢里体验山里清新的空气,特别是秋季的观红叶期,趟趟饱满,车票早已售罄。
去嵯峨野有多个选择,我是从京都站搭乘JR嵯峨野线的221系抵达,然后穿过公园,在河对岸搭乘阪急岚山线回到京都。
对于火车迷来说,京都最重要的火车景点,便是梅小路蒸汽机车博物馆。
在JR京都站站前巴士站场,可以搭乘205、208、33路,在“梅小路公园前”站下车,再步行穿过公园广场,便能抵达梅小路蒸汽机车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末,曾经是日本铁道主力的蒸汽机车开始逐渐淘汰,1968年,日本国铁委员会决定研究动态保留蒸汽机车。1972年10月10日,日本铁道开业100周年当天,梅小路蒸汽机车博物馆正式成立。博物馆位于JR京都线、JR嵯峨野线形成的三角线地带,主要建筑是梅小路机务段的扇形车库。1997年,因线路改造而弃用的JR嵯峨野线二条站老站房在博物馆前复建,作为资料展览馆对外开放,旧二条站站房建于1904年,是日本目前现存最古老的木质站房。
博物馆有固定的休息日,开放时间是10点至17点30分,成人票价是400日元。
走进旧二条站站房,先看到的是服务台,以及一家小型的纪念品商店。
室内展厅里有各种与蒸汽机车相关的展品,例如日本主要的蒸汽机车模型,蒸汽机车司机所使用过的物品等等。
为了让车迷可以更了解蒸汽机车结构,博物馆里还有一台C11型324号蒸汽机车的驾驶室实物,里面完整保留了各种的阀门和设备,并有清晰的介绍。在驾驶室的前部,还有一个燃烧室的剖面模型。
最特别的是,展厅里还有一台“投煤练习机”的模型,在中国则称为“模型投炭”。整台模型由驾驶室部分和燃烧室组成,燃烧室的炉床部分画有许多个格子,新手的司炉工可以在这台机器上练习如何烧火,烧火是一个很讲究的活儿,得把火烧得均匀。司炉需要在训练中准确地把煤铲到炉床的各个部位。
走出室内展厅,便是室外的机车静态展示区,这里是一座拥有20条股道的大型扇形车库,这个扇形车库里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始建于1914年。现在这里已经改为了机车静态展示区,同时还是机车保养、维修的场所。车库里停放了日本明治时代至昭和时代所生产的各型号共19台蒸汽机车,其中有7台为动态保存,仍可以正常上线使用。其中C57型001号、C56型160号机车每年都会在日本各地运行,主要牵引季节性的旅游列车。
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触摸这些蒸汽机车,同时还可以爬上过去的检修道,观看平时难以看清的机车上部,或者一览扇形车库里的所有机车。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一台机车格外醒目,编号为C58-1,车头的金色菊花标志闪闪发亮,这是日本皇室专列的专用机车。
除了蒸汽机车外,这里还会存放两辆嵯峨野观光铁道使用的DE10型机车和观光车厢。在扇型车库旁则有一辆オハフ50形68号的客车,已经改装为休息室。
在机车群的一角,还有一个N比例的小沙盘可以供参观者玩。在一旁还有一台特别的机器,它可以重听每款蒸汽机车的鸣笛声,声音效果十分逼真。
每一天,博物馆里都会有3次的蒸汽机车体验之旅,体验费用为每人200日元。我参加的这一次是C62-1机车。体验列车一共由三节改装后的车厢组成,车厢没有侧墙,为全开放式,乘客可以体验蒸汽机车行进中特有的魅力:四处弥漫的蒸汽,还有天上掉下来的煤灰。
走上站台后,刚好司炉正在为锅炉烧火,操作模式和国内的几乎一样。司炉认真地往炉床内投煤,每次打开锅炉小门,都能感受到里面的热气。
15点正,发车铃响起,机车一声长鸣,伴随着“叱咤……叱咤……的声音”,雪白的水汽随着汽缸鞲鞴的运动有节奏地从汽缸排水阀喷出,列车开始缓缓地移动。体验列车一直沿着JR京都线运行,每当正线上的电车飞驰而过时,我都能清晰地看到电车上的乘客纷纷注视着这列蒸汽机车。更令我惊讶的是,在JR京都线的不远处是东海道新干线,忽然一列700系列车呼啸而过,此刻三代火车都相会于此。
正想着可以好好地享受着这一特别的体验时,列车的前方出现了尽头,原来这不是一条环线,在以前这可能只是一条调车线。列车很快便停了下来,前面能听到司机忙碌地准备着换向,又一声长笛,列车向前缓缓启动,一团团蒸汽迎面扑来,但可能是线路下坡的缘故,很快便享受不到这蒸汽SPA,列车开始借着下坡前行。天上反而开始落下由烟囱喷出的小煤灰,这也是乘坐蒸汽机车的必备体验。
很快,火车便回到了车站,短暂的15分钟体验结束。此时车头已经开始忙着要解挂了,而梅小路最经典的大转盘两侧,已经开始有工作人员拉起了警戒线,意味着机车一会将通过转盘入库。机车车钩解开后,信号员挥旗给出了信号,机车缓缓前行,准确地停在转盘上。接着操纵员启动转盘电机,机车跟着大转盘开始慢慢加速旋转,百吨重的机车在转盘上显得十分轻盈。为了让现场观众能够看个够本,一下子就转了360度,在转的过程中司机还拉了一次长汽笛,声响震天动地。机车最后再转了60度后停下,然后缓缓地进入煤场。
司炉把灰箱下方的灰箱风门打开,进行清灰工序,拿着水管往里头冲洗,把把煤炭燃烧后生成的焦炭、灰渣清理出来。同时在煤水车旁,工人驾驶着铲车为煤水车加煤。在加完水后,机车再次缓缓驶入转盘,退入存车线后便“压火”下班了。压火就是司机适当关闭灰箱风门,使锅炉内仍保留火苗,同时还要不定期回来看火,适当地加碳、保持锅炉压力。
最新的消息是,2014年4月6日,位于大阪的交通科学博物馆正式关闭,并与梅小路蒸汽机车博物馆合并,同时扩大展馆面积,改名为京都铁道博物馆,并计划于2016年重新开幕。
(感谢车迷 老愚 在蒸汽机车知识方面的帮助)
合并后的京都铁道博物馆官网http://www.kyotorailwaymuseum.jp/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