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献
“你最美的年华留给了群山,群山向你致敬”
面对修建在“筑路禁区”的成昆铁路,曾有外国专家断言——“(这条铁路)即便建成投用,频繁的山地灾害也会将它变成一堆废铁”。
这则断言是否应验,暂且不表,我们先来看看,成昆铁路所穿越的地区到底是什么样的“禁区”。
地质上,成昆铁路主要位于扬子地台二级构造单元康滇地轴上,穿越5个次级构造单元,沿线分布多个断裂带,其中有多条断裂带为全新世断层,至今仍在活动。区域内构造运动活跃而强烈,历史上大震频发,导致山体错动、地表破碎,产生了丰富的碎屑和堆积,成为孕育地质灾害的温床。
地形上,成昆铁路从横断山区边缘通过,高山连绵矗立,河流下切剧烈,地形高差悬殊,且受多条断裂带控制,沿线多为构造峡谷,峡谷深大。高山深谷的地形特点,使得区域内泥石流、滑坡、崩塌等重力型地质灾害密布。
气候上,成昆铁路沿线受季风强烈控制,且位于横断山脉的迎风侧。夏季雨量充沛,频繁降临的强降雨往往成为各类地质灾害的诱因。成昆铁路沿线海拔较高,冬季严寒,常有狂风、大雪,山体表面冬季冰冻,入春消融,周而复始,加剧了山体表面岩石的风化,使得山体表面更加破碎。
特殊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使成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以对成昆铁路威胁最大的一类地质灾害泥石流为例。1985年,原西昌铁路分局曾利用航测遥感技术普查了分局管内的泥石流情况,共探明的泥石流沟219条。这219条泥石流沟里,有39条处于旺盛期,31条处于潜伏期,14条正在复苏,50多条正在发育之中,他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埋在成昆铁路沿线——平均每3公里就有一处。
成昆铁路全线的泥石流沟数量就占到全国铁路总数的五分之一。曾有人这样总结成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十面埋伏,一触即发,不发则已,一发惊人,处处设防,防不胜防”。
发生在1981年7月9日的“利子依达事故”,在成昆铁路的泥石流防治工作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1981年7月9日凌晨1点30多分,位于甘洛县乌史大桥乡、大渡河右岸的利子依达沟突然爆发大型泥石流,成昆线跨越利子依达沟的利子依达大桥被冲毁,此时442次旅客列车正在利子依达大桥昆方的奶奶包隧道内,机车司机王明儒发现隧道口前方没有线路,立即紧急制动,但仍有两台机车和机后四辆客车掉到桥下,其中2台机车和机后3辆客车冲入大渡河。事故造成死亡130人左右,重伤58人,轻伤89人。伤亡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大,修复难度之大都是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少见的。
灾情发生后,铁路抢险救援队伍全力抢险,地方党政军民力量也积极配合抢险救援,经过抢险大军15个昼夜的苦战,一座钢结构铁路便桥架设在利子依达沟上,7月24日6时利用便桥恢复通车。利子依达沟改线工程也开始进行,新建一座长1465米的利子依达隧道绕避利子依达沟,1984年5月,改线后的利子依达隧道通车,利子依达便桥和便桥昆方的奶奶包隧道废弃。
“利子依达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当时对泥石流的研究认识仍然不足,低估了泥石流灾害的复杂性。事故发生后,成昆铁路等山区铁路的灾害防治引起了铁路和国家部委各级领导高度重视。1982年,国务院发文转批铁道部关于铁路沿线泥石流情况和防止发生灾害的通知,组织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对泥石流进行深入研究,对成昆铁路沿线的泥石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1989年起,铁道部暂定连续5年每年拨款2000万元给西昌铁路分局作为泥石流专项整治费用,此后一座又一座大型泥石流整治工程渐次出现在成昆线上。时至今日,成昆沿线的泥石流研究和防治工作仍在继续。
泥石流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的形成需要适宜的地形、丰富的物质来源和充沛的降水等多种条件。一条泥石流沟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孕育过程,一次泥石流的爆发通常由于一次或连续多次的强降雨诱发。线路边一条没有过泥石流记录的小沟,都可能爆发一场带来巨大灾害的泥石流。又如一条泥石流沟,短时间内历经数次强降雨未发生泥石流,但是过后的一场小雨中雨,却能迅速激发一次泥石流过程。由此可见,泥石流的爆发既有必然性,又有着很大的偶然性,泥石流的预测、防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对于泥石流已进行了长期且充分的研究,对泥石流爆发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路桥技术也早已冠绝地球,面对泥石流也做好了周密且充分的防护,但却仍会有百密一疏的情况发生。
例如,位于苏雄站昆方不远处有一条不大且很短的卜交依达沟,成昆老线和新线都跨越该沟。成昆老线跨越该沟的工程仅为一孔简支梁桥,而新线跨越该沟的特克中桥,为了应对多发的地质灾害,特克中桥防护工程量巨大。特克中桥采用棚洞和高能级拦阻网防护,两端依卜隧道、特克隧道洞口周边和上方也设置了周密的边坡防护措施。2024年7月20日,受暴雨影响,卜交依达沟再次爆发泥石流,泥石流带来大量物质堆积在沟口,沟口附近村民房屋不同程度被埋或受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成昆新线的桥梁、隧道洞口和各种防护工程都经受住了本次泥石流的考验,老线亦无大碍,但是由于特克站站房设置在卜交依达沟沟口北侧的牛日河畔,站房和车站之间的电缆通道完全被泥石流冲毁,导致特克站电务设备短暂失效,经过抢修勉强恢复通车。
此外,西昌分局管内沿线还有滑坡多达91处,落石危岩区段153处,河岸冲刷87处。成昆铁路平均每1.4公里就有一处各式各样的地质灾害隐患。曾有人这样总结成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十面埋伏,一触即发,不发则已,一发惊人,处处设防,防不胜防”。可见,成昆沿线的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艰险,面对的地质灾害是多么的复杂。
“成昆十分险,七分在甘洛”,成昆铁路甘洛段是全线地形最艰险的一段。
在这种情况下,大自然要想把成昆铁路变成一堆废铁,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以成昆铁路甘洛段为例,感受一下“筑路禁区”的威力。
甘洛县处于凉山山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全县地形具有高山耸峙、峡谷深切的特点。“成昆十分险,七分在甘洛”,成昆铁路甘洛段是全线地形最艰险的一段。成昆铁路过乌斯河大渡河大桥即进入甘洛县境内,至牛日河4号桥,约65公里,一路傍牛日河而行。这一段受汉源-甘洛和石棉-普雄两条大断裂强烈影响,形成了地形陡峭的高山深谷地形。
牛日河被两列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脉挟持,而牛日河河面海拔在900-1000米之间,牛日河两岸的支流、支沟、泥石流沟等普遍深达2000-3000米,沟底坡度变化剧烈,一旦发生山洪或泥石流就极具破坏力。陡峭的山体导致崩塌、滑坡、高位坡面泥石流随处可见,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由于山体海拔过高,导致山上不同海拔高度常是不同的天气,山顶常年雨雾弥漫,峡谷里则降水较少,增加了预判地质灾害的复杂性。
在这样艰险的自然环境下,成昆铁路甘洛段灾害频发。例如最近数年,成昆线甘洛段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这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在2019年7月底至8月初,由于数次强降雨引起的一系列群发性地质灾害。这次灾情致使成昆线中断2个多月并将受灾区段改线,灾害改变了甘洛县的对外交通格局,灾害救援过程中数十名不同单位的人员牺牲。数次强降雨破坏了强降雨落区内山体表面的稳定,导致区域内崩塌、滑坡等重力型地灾进入持续十数年的高发期,其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数次强降雨是这次系列地灾的诱因,据统计,从2019年7月28日晚至8月15日,甘洛县新市坝镇(甘洛县城)岩润村雨量站共测量到降水量303mm,共有4轮明显的强降雨过程:
(1)第一轮强降雨为7月29-30日,全县平均降雨量55mm,最大降雨达109.1mm,成昆铁路沿线普遍降水90-100mm。7月29日11时左右,埃岱站成方外的K311处发生两处坡面泥石流,成昆铁路中断运行,埃岱-凉红段数百名成昆复线施工人员和村民被困,13人在灾害遇难。甘洛全县普遍受灾,通往外界的铁路和省道、国道全部中断,甘洛成为了一座孤岛。经过抢修,成昆线于8月2日9时31分抢通,恢复运行。
(2)第二轮强降雨为8月2-3日,全县平均降雨量43.1mm,成昆铁路沿线最高降雨量达67.1mm。8月4日9时40分左右,窄板沟1号隧道内大量泥石流涌入,在隧道内形成最高达3.5米的堆积体,清理难度极大,导致刚刚开通的成昆铁路再次因泥石流再次中断。经过抢修,成昆线于8月10日18时25分开通。
(3)第三轮强降雨为8月5-6日。
(4)第四轮强降雨为8月14日,降雨量达80mm,导致成昆线埃岱站昆方附近K311处坡面发生高位垮塌,造成17人遇难,震惊世人,已经开通的成昆铁路第三次中断,经过72天抢修,于2019年10月25日18时开通。
作为甘洛公路对外交通主通道之一的国道245线甘洛至乌斯河段,在持续半月的灾害中无数处垮塌,修复难度巨大,受灾一年多后才能勉强通行,至今在汛期仍该段245国道都只能勉强维持白天通行,遇大雨天气则全天禁行。
在“8.14埃岱垮塌事故”发生2个月后,在垮塌整治现场,我遇到了村民木呷(化名),他向我讲述了垮塌那天的情况。
2019年7月29日,埃岱站成方的K311处发生泥石流后,木呷就参与了这里的抢险救灾。风里来雨里去,期间又经历了多次暴雨和泥石流,一直忙活到8月14日,成昆铁路再次具备了开通条件。14日,中午,木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木呷觉得,这下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他坐在屋里,打开电视,这时候手机响了,刚接起来,电话里就传来焦急的声音:
“那点又垮了,还埋了人。”
木呷有点难以相信,他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回到家还不到1个小时。
却又没有办法,他关掉电视,往出事的K311处走去,看看情况。
K311的附近,早已聚集了很多人,远远地就能听见纷纷的议论声,还夹杂着哭声。走进了才看到警察早已拉起警戒线将人群拦了起来。从周围人得知,前面确实有人被埋了。再往往远看,木呷才发现在已经发生的两处泥石流更远的地方,绿油油的山头整个裂开一道高达近两百米大口子,露出惨白惨白的岩体。高达近两百米的断口如同伤疤一般刻在翠绿的山头之上,惨白的岩体裸露无遗。垮塌下的石块如猛兽般吞噬了一大段铁路,一直堆到牛日河里。
木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是觉得这次事情真的严重了。山体还在不断的垮塌,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土石味时不时顺着风飘来,一时没有人敢靠近,都只能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
到了晚上,木呷从手机上看到了确切的消息,17人在此次垮塌灾难中失联。
木呷无疑是幸运的,在垮塌发生的时候早已远离了现场。垮塌发生的时候是中午12点44分,又是抢修即将结束的日子,大部分工人都去吃饭或回家了,如果垮塌发生的时间是在上午或下午,那遇难的人数可能就难以估计了。
这17名工作人员,由于中午依然坚守在线路上进行清淤工作,垮塌发生时,他们甚至都来不及看这个世界最后一眼,就在铺天盖地的土石之中永远离开了我们。
埃岱垮塌事故是一场令人痛心的灾难,事故发生后,我联系到了一位亲人在垮塌事故中牺牲的朋友。他出生和成长在成昆铁路沿线,长大后也从事土建工程相关工作。具垮塌事故幸存者回忆,他的亲人在垮塌发生时,正处于垮塌面下方边缘,马上就可以逃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亲人不顾个人安危,向背后还在危险中的同事们跑去,用尽全力呼喊,催促他们赶快撤离。短短几秒钟,一切都被垮塌的土石体埋没。生死攸关之际,他的亲人放弃逃生机会,转而去提醒和帮助他人,这种无私与勇敢,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令人动容。他说,他对成昆铁路的感情是复杂和纠结的,是“又爱又恨”,小时候靠着成昆铁路求学,长大后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可自己的至亲却牺牲在成昆铁路的救灾过程中。
在这次系列灾害中,还有一位在救灾人员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2019年8月2日强降雨过程结束后,3日早上,位于甘洛县阿兹觉乡的卜交依达沟附近的一户村民家中房屋进水,村民来到附近的中铁十八局成昆复线项目部请求帮助。正在项目部待命的抢险人员的夏小强,收到群众救助请求后,立即开着挖掘机来到卜交依达沟,清理沟内淤积,疏通河道,排走积水。不料,在清淤过程中,卜交依达沟突发泥石流,冲向背对洪水方向的夏小强正在操纵挖掘机,机械和洪流声音太大,他没有听到四周干部群众疾呼撤离躲避的信号,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卷走。
在2019年甘洛县的这一系列灾害中,共有中铁十八局、中铁十局、西昌工电段和眉山瑞祥建筑公司等不同单位24名工作人员在救灾过程中牺牲,特别是8月14日的埃岱垮塌事故中就造成了17名工作人员牺牲。
成昆铁路,历经5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无数救灾抢险人员的英勇事迹。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挑战,广大救灾抢险人员在风雨中逆行,在危急中坚守,用血肉之躯筑起安全的防线。他们连续作战,不畏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确保了铁路的畅通无阻。这种面对艰险毫不退缩、面对灾害百折不挠的精神,展现了成昆精神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传承。
然而,埃岱垮塌事故发生一年多后,关于烈士评定与逝者纪念的问题却引人深思。
2020年12月18日,在埃岱垮塌事故中牺牲的西昌工电段2名职工被评为烈士,而同是在埃岱垮塌中牺牲的其他15名工作人员却没有被评为烈士。更加令人奇怪的是,2022年曾在埃岱站成端出现了一座纪念碑,据当地人讲是为了纪念2019年这次灾害中牺牲的人员,但是这座纪念碑自从落成之日起就用黑布遮盖,然后很快就被凿除了。
西昌工电段两位牺牲的职工被评为烈士,是对他们英勇行为的高度褒扬,也是对他们家人的一份慰藉。不过,同样英勇献身的其他15名勇士,未能获得同等的荣誉与纪念,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与不公。牺牲人员不论来自什么单位,不论什么岗位、职务、身份,他们的生命都同样宝贵,他们的牺牲都同样值得铭记,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待遇。而埃岱那座短暂存在的纪念碑,其命运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它不仅未能成为缅怀英烈的圣地,反而因种种原因被匆匆凿除,这应该说是对逝者及其家属情感的又一次伤害。纪念碑的遮盖与消失,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遗忘,更是对英雄的漠视。我们期待在未来,无论经过多少年,在埃岱都能重新矗立起一座纪念碑,它不仅是对2019年这场灾难的深刻记忆,更是对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牺牲的英雄们的永恒致敬。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是传世经典《长征组歌》对大渡河峡谷的描述。 简单的16个字,生动展现了大渡河峡谷雄浑与险峻。而与大渡河相伴而行的成昆铁路,更是在这条壮丽的天堑中书写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从沙湾到尼日,成昆铁路穿越了110多公里的险峻峡谷。两岸悬崖如削,怪石嶙峋,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关村坝”“一线天”“老虎嘴”“尼日山”“沙赵坪”等险要地点,都位于这一区段。
大渡河峡谷两岸的山体,因为数百万年的地震、暴雨、狂风、冰冻等,山体表面风化严重,导致岩层剥落,山石破碎,陡峭的山体上布满了大量孤石,或危悬一线,或摇摇欲坠,狂风暴雨、村民开垦、动物扰动,都可能让这些巨石飞滚而下,威胁到山脚下的成昆铁路。据资料记载,仅在成昆铁路开通后的15年内,这一段就发生落石550次,平均每年37次,打坏桥梁3座、隧道2座、站房10多处,打死职工3人,9次击中正在运行的列车。
成昆铁路开通之初,当时的乌斯河工务段深感落石处所太多,防治困难,形势严峻,于是在成昆铁路开通3个月后,就集中段内精锐力量,成立了当时全路独一无二的孤石危岩工区。孤石危岩工区的任务,就是将沿线悬崖和高山上松动的、随时可能坠落的孤石危岩逐一排查、寻找出来,用钢筋、水泥固定稳固,或将他们破碎,再逐个固定或清理,消除落石隐患。
1974年,孤石危岩工区第一任工长白清芝在山崖上工作时不幸坠落牺牲,戴启宽接任工长。老工长的牺牲,让戴启宽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整治危石对他来说成为了一份人生的使命。
“处理危石是一件苦差事”戴启宽在一次采访 说。他和他的工友们,每天都揪着茅草,抓着垂藤,抠着石缝,到荆棘丛生的陡坡上排查危石。他们把一筐筐河沙、一桶桶河水、一袋袋水泥、一根根钢筋,背到山顶上,打上钢筋挡住危石,再用水泥将危石固定,或砌筑石墙挡住碎石、沙土以防滚落。很多孤石高悬在悬崖上,“(这时候)处理起来难度更大,我们只能拴上安全绳,吊在半空中作业,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险”,戴启宽回忆道。
1970年成昆铁路一开通,戴启宽就自愿申请来成昆铁路工作,带着妻子和儿女,从内江来到了乌斯河,住在了简陋的棚子里。这里艰苦恶劣的环境,让在城市呆久了的妻子很不适应。大家都说,“进了孤石危岩队,就像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她自然也知道丈夫每天的工作就是“提着命”在干,这更使她经常神经紧绷。艰苦的生活环境,出没无常的毒蛇野兽,一年四季的狂风暴雨,日复一日的提心吊胆,终于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她带着儿子离开了戴启宽。
即便如此,戴启宽依然和他的工友们冲锋在前,他们秉承“踏遍青山人未老,悬崖绝壁谱新篇”的精神,攀陡崖、上险峰,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十年如一日,爬遍了53公里管辖区段内的大小山崖,绘制了孤石危岩分布图,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直插云霄的“天梯路”。
资料记载,在成昆铁路开通后的23年间,孤石危岩工区共清查出危石10637处,清理整治8637余处。在高山绝壁之上,孤石危岩工区修建便道60余公里,石梯路1820米,天梯路2774米,防止事故18起,确保了成昆铁路的畅通。戴启宽和他的工友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1995年,戴启宽光荣退休,这支孤石危岩队也被命名为“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戴启宽及其孤石危岩工区的事迹,是成昆铁路运营管理过程中一段感人至深的篇章。当我们在大渡河桥、在黑区沟、在一线天、在关村坝等地领略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请不要忘了这支坚守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队伍,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保护着成昆铁路的畅通。
除了飞檐走壁的孤石危岩整治队,在成昆铁路上,还有一群无名英雄,他们以山为伴,与水相依,默默守护着成昆线的安全,那就是分布在全线各处的看守工。
看守点设置在防洪重点地段或地灾易发地段,看守工需间隔固定时间、沿固定路线,对防洪防灾重点处所进行巡视,一旦险情发生,要及时通知车站封锁区间,或者拦停列车;同时看守工还需与通过列车联控,确保列车能够安全通过,列车一旦与看守点失联,需马上停车。看守点就是铁路防洪体系的神经末梢,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或者发现险情的发生或即将发生。正因为此,看守点往往都设置在悬崖绝壁之下,有的甚至是利用隧道之中的避车洞。在这些通讯不便、远离人烟的看守点,毒蛇、落石、泥石流、洪水、歹徒等等任何一项都可能威胁到一个人的生命。因此看守工不仅工作责任重大,还要承受远离家庭的孤独和面临未知危险的恐惧。而在险情发生之时,他们更是冲锋最前、直面灾情的战士。“利子依达事故”发生后,因为严峻的防洪形势,人员紧张,西昌工务段曾将一批女子线路工分配至沿线防洪看守点。相较于男性看守工,女看守工在看守点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大。
2009年7月26日一个蒙蒙细雨的下午,K246看守点的女看守工章显容,在巡视线路途中,突然听到一阵草木摩擦的声音从山上传来,一块硕大的石头从山上坠落,正中道心。此时,86986次列车已从相邻的K250看守点通过,距离落石地点不到4公里。由于山区铁路隧道密布,无线电受高山阻隔,干扰很大,不一定能及时叫到86986次列车,而且列车开来的方向还处于下坡道上,紧急制动的距离会有所延长,同时落石地点位于大火夹隧道口,处于明暗交接处,这个区域内的障碍物对于隧道内的火车司机来说更难发现。章显容没有坐等着用无线电叫到司机停车,她一边用对讲机呼叫86986次列车停车,一边迅速朝来车方向拼命奔跑,就算无线电叫不到,她也要跑到列车面前,为列车紧急制动争取时间和距离。终于,她在大火夹隧道内成功拦停了86986次列车,列车停妥后,机车距离落石仅有20多米,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的发生。这件事之后,人们再次注意到了这一群特殊的女子看守工。章显容从参加工作到2009年,已先后在不同看守点值守30余年,其中在K246看守点就呆了27年,至今仍工作在一线。
章显容是无数坚守在成昆沿线上铁路职工的典型代表。在成昆铁路这条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急流险滩的钢铁动脉上,还有许许多多和章显容一样的职工,散布在成昆线上每一个需要守护的角落——或许是一处静谧而孤独的看守点,或许是一座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站房。他们的身影,在晨曦微露时便已融入薄雾之中,在夜幕低垂时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恶劣,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亲人的温暖,面对的是自然界的潜在危险甚至严酷挑战。他们用责任与汗水书写着不凡的篇章,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默默无闻的奉献,确保了这条钢铁动脉的畅通无阻。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在平凡之中;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默默奉献的人们。在他们面前,华丽的辞藻,高尚的赞美,都略显苍白,我们能做的只有崇敬。为了纪念和发扬这种在平凡的岗位中忠于职守的精神,K246看守点被命名为章显容女子看守点。
成昆铁路地质情况复杂,先天条件差,灾害频发,却在几代成昆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之下,整治成为一道坚固的钢铁大道。
1971年,西昌分局管内的成昆线线路质量的不合格率达73.1%,线路限速只有40km/h;到1985年,线路不合格路段全部消除,线路均能达速运行。
成昆铁路开通初期,在西昌分局管内,平均每1.39公里就有一处灾害隐患。泥石流灾害严重的1989年,仅汛期就爆发了16处泥石流灾害,这一年西昌分局管内共设置了上百个防洪一级看守点,到2008年一级看守点减少到80多处,到2015年则仅剩8处,泥石流导致的灾害大幅减少。成昆铁路的运营管理,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背后,正是无数成昆人的坚守和奉献,乃至生命代价。
“青山依旧人未老,几度风雨写春秋”,半个世纪风雨兼程之中,类似本文提到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铁路线上,每一块道砟、每一根钢轨都承载着无数建设者和守护者的汗水与泪水,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河,照亮了成昆铁路的辉煌历程。
谈起为什么能够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危急来临时抉择,很多人都会提到建设成昆铁路时候牺牲了很多人,这给了奉献在成昆线上的人们更多的使命感。确实,成昆铁路从修建之时起就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铁路,注定是一条创造奇迹的铁路。我们常说“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那么对于成昆铁路的安全运营来说,建设者们的浴血付出是这百分之一的天赋,而成昆铁路上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奉献,便是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回到本文的开头,我们已无法考证到底是哪位外国专家说出了本文开篇的这句断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则断言并没有全错:
大自然要想把成昆铁路变成一堆废铁,不费吹灰之力。这则断言没有低估自然的威力,却低估了人类的力量。正因为有着无数的人们,坚守成昆铁路沿线的崇山峻岭、险滩湍流之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才有了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
在工作岗位,他们是平凡的英雄;在险情前线,他们是无名的战士。最鲜艳的青春,最美丽的年华,甚至最宝贵的生命,他们都献给了成昆铁路,献给了一片又一片静静的山岗。
毛主席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是无数成昆人坚守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铸就了成昆铁路的伟大奇迹。
·
– – – – – – – – – – – – – – – – – –
谨以此文纪念8.14埃岱垮塌事故五周年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8月14日埃岱垮塌事故中,共有17名工作人员遇难,他们是:
西昌工电段:何耀、杨铭
中铁十局:卢秀春、胡桂华、谢帅
眉山瑞祥建筑公司:木乃尔堵、宋卫东、宋丹、郑联韦、杨家全、王淑英、杨学成、杨晓梅、杨玉恩、杨玉祥、林罗俸、马作清
此外,在7月29日至8月14日期间数次强降雨导致的灾害中不幸遇难的铁路行业员工还有:
7月29日,暴雨导致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中,中铁十八局成昆铁路复线工程特克隧道工地的6名施工人员遇难,他们是:
王家呈、朱桃林、张兴达、周谷昌、徐裕前、陈辉
8月3日,中铁十八局员工夏小强,在苏雄站昆方的卜交依达沟中清理淤积物时,被泥石流卷走遇难。
2020年1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评定夏小强、杨铭、何耀为烈士。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向英雄致敬!
·
·
本文为《成昆长歌》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敬请留意后续连载。
(本文经作者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
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的均为本文作者拍摄,注明来源的如标注有误或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或平台修改或删除。
文中事迹、数据等来源于各类文献和现场考察,如有错误和疏漏,恳请您联系作者或平台改正。
·
延伸阅读,点击进入腾讯视频链接
视频《梦回瓦祖》
·
作者介绍
京局介段小DF
执着于记录祖国西北、东南和西南的铁路
新浪微博:@8G-030
图虫ID:SS3B-5235
第一
坐过一次K114次从昆明到成都,沿线风光真的壮丽旖旎,向筑路人护路人致敬!
多年之后又看到一飞大作,甚是欢喜。海子铁路网:asangs
看到现在看守点小屋有了空调,总算没这么辛苦了。感谢每位筑路护路人
致敬